推广 热搜: 教学设计  慧教学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品牌: 教学设计
作者: 李志厚
价值: 共享
起订:
分享总量:
分享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
所在地: 福建 福州市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1-12-26 12:29
浏览次数: 180
 
单位基本资料信息
详细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教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的态度渗透到教学测验和评价当中。他们认为,过去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五个步骤来安排教学:即设立目标、预先评估、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测验评价。这些步骤虽然也包含了计划教学阶段和实际教学本身,但如何把认知策略的知识渗透到各阶段中并应用设计技术完善其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为认知策略是由人们操作的心理活动,而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是计划教学,以便学生能够用认知策略来学习材料,积极地从心理上加工学习内容,这才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2.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

从所看到的材料分析,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其共同特点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因此,当今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性质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活动,它需要考虑系统与因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综合设计;教学设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取向,它需要对引发教学的活动进行估计,而这种估计又是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媒体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率、有成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目标、教学和评价的统一;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等。

(2)教学设计如何考虑以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学习环境的问题。

(3)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共同点与差异性、 变化与稳定的特点以及先前学习及训练等)进行构思的问题。

(4)学习任务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怎样精确地安排学习的份量,认真地分析并确定必要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损耗量的估计,学生必须预先具备哪些学习技能和知识。

(5)学习评估的问题。 如学习评价怎样以教学系统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门的技术来保证评估的充分性。评估设计通常要权衡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等。

(6)教学策略的问题。 主要包括对微观和宏观水平上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怎样更有发展性地、适应性地依据任务、背景和学习者特点采用策略,围绕教学因素或活动来组织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策略的体系。

(7)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包括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如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技能发展等课程内容)特点,并以不同类型学习、认知要求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

(8)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及情景分析。 主要包括不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环境,与任务特点、学生特点和学习背景相关的教学管理策略的潜在因素分析。

(9)如何利用教学传输中媒体的变化形成知识发生过程, 完成从简要的教学计划向有形的教学材料的转变。

(10)教学评价问题。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即把教学评价作为设计和拓展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和总结性评价(即对完成教学效益情况所做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等等。

3.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

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加以完成。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往往是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下,三者难得其全。一般说来,成本低、完成快的设计往往效果不好;完成快、质量高的设计,成本往往不低;而质量高、成本低的设计往往又不能很快完成。因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当性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设计中各种因素怎样组织成最优化的教学系统,设计怎样做到结构与功能的吻合、过程与状态的一致,这一直是教学设计者讨论的焦点。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关键性、责任、期望或要求等要素如何影响设计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人和物的资源以及时间怎样利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需要评估、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传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谓关键性是指对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作预期估计,如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负面影响、教学结果的同质要求、必须预先具备的主要技能和知识等等;所谓责任是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传递手段及课堂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说明;所谓期望或要求是指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方案。至于教学设计各种因素的权重怎样确定仍无一致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启示,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技术的形式(我们可称它为过程技术),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设计者必须对该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估计。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最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几年前就有专家预测,用于军事、建筑、医疗、交通方面的一些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传递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以机器为本的、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智能教师),在一些研究和发展项目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和专家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者从人工智能的创作与知识基础交叉发展而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减少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后者是更有效地运用机器智能帮助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这种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更有广泛的适应性。

2.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改变其传递途径的教学,它创造了更为互动积极的高质量的教学。这种适应性教学所指的变化,包括了传递速度、所举例子、练习难度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适应性教学可以向学生学习,其机器老师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其他特点。发生式适应性教学集现代设计手段与电脑技术工具的优势,将远大的抱负与具体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认知学习原理,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推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互动技术

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他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虽然互动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适应性教学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但教学媒体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应归因于支持它们的材料和经验的急剧增长。高度仿真技术也有赖于可供设备的支持。同样,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

4.教学设计模式

将来,我们用于指导教学设计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力和复杂,并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专家(如W. Hannum和C. Hansen,1989)认为,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从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般系统论、视听理论和交流理论进一步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1 )由人类学方法形成的前后分析法;(2 )感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所形成的设计和传输方法;(3)由市场研究技术形成的工具;(4)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的评价;(5)由工作设计形成的训练课程设计,等等。此外,教学设计模式的变化也逐渐趋向越来越灵活和系统化。而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向可改变模式发展;第二,向层叠性模式而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可在各阶段之间来回移动,以子目录为基础,重复那些需要的步骤;第三,向“分层堆积”模式发展,该模式中包含设计程序的具体化。

5.实施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于工商业的概念。从事这种技术的人喜欢在许多教学选择中挑选一种工具,它可以提供从工作辅助、激励因素到心理上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等帮助。该技术的着眼点在工作实施而不是学习的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视其需要才强调学习。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设计中专家系统提出的基础和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认知科学的进展

认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原理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学设计将来从新的科学成果中借鉴什么,人们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如学习、认知、人类信息加工、感知等研究的新发展依然兴趣盎然。关于学习、认知和其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之转换与应用,将大大改变我们教学的现实。按照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借助于媒介来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并在与信息相互作用当中构建个人独特的含义和解析系统。有些人认为这种含义不是信息所固有的,而是一个分享定义的现象,即把该命题的相关性分开。因此,该领域中一些发生式教学策略就是由结构主义观点建立起来的(当知识结构形成时,学习者就是教学信息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并且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加强和支持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替代性策略共用时作为监控和精选机制。

所以,认知科学将来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可能会更加强调三个方面:辅助式教学策略和发生式教学策略、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情感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将来科学对教学的贡献比以往会更有效、有趣和更富有吸引力。

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

1.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4 月版。

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 月版。

3.P.L. Smith & T.J. 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axwell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U.S.A.

4.C.K. West, J.A. Farmer & P. M. Wolff, Instructional Desi-gnImplication from Cognitive Science, Prentice Hall, Inc. 1991,U.S.A.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本企业其它产品
基于大概念的“导学协同”大单元智慧教学系统 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五星教学模式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 学习理论的新取向 《59种卡干合作学习结构》读书笔记 SOLO分类评价法(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评价法)
网站首页  |  教学质量监控  |  平台简介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10216052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