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基于大概念的“导学协同”教学系统核心理念: 本课题根据系统辩证法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以师生互信为支点,以大概念为统摄,建构协同共享境脉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协同出彩的机会;调动全方位感知(视觉、听觉与动觉)、结构化合作分享(表达与展示),;激发内驱力,鼓励实践创新,提升协同智能(CQ);设置调控反馈机制,以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为评价标准,实现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融合。
二、“导学协同”重要理念:
(一)教师不是艺术家,而是设计师——为学生理解而设计教学。城乡中小学各学科老中青教师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师。
(二) 儿童的好奇心和英雄梦是学习的源动力。提高参与度的奥秘在于让学生持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三)课堂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完成的建构活动,而不是观赏教师有趣的艺术表演。
(四)制定以效果好、效率高、参与率大为标准的“导学协同三星评估标准”。
三、“导学协同”智慧导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1、运用“同频共振”原理,通过导学协同,以效果好、效率高、参与率大为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规模化教学前提下个性化培训的目标。
2、本课题主张教师是为学生成长而设计教学的设计师。本课题的初衷是要设计一套让城乡中小学各学科老中青教师都能掌握的导学模式,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3、运用建模理论,建构“导学协同”智慧教学过程模型,实现规模化教学前提下个性化培训的目标,明确了“过程与方法”含义,为过程性、增值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4、搭建智能算法的“智慧研修云平台”(http://zhyx.yunpt.vip/) ,及时汇总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借助大数据智能算法,开展过程性、增值性教学评价与质量监控,发现师生导学行为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联;经过相关性或因果分析,验证现有教学理论,发现更接近教学实际的教学规律。
【关键词】师生互信 导学协同 首要教学原理 规模化教学 个性化培养 合作学习
第一节:聚焦问题。
当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学科知识时,台下的学生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与相好同学递纸条,有的索性睡大觉…… 此景虽然令教师们头疼,却也无可奈何,俨然是个无解的难题。难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
伟大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后,班级授课制便逐渐为各国学校所采用。“班级授课制”采用规模化教学,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由于学生是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而强调整齐划一的规模化教学,就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由此就形成了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颇具慧眼,提出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实现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
第二节:激活旧知
为解决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中外教育家们做过有益探索。
(一)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家卡罗尔提出学校学习模式。认为,教学效果是学生实际用于学习的时间量与掌握该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量的函数。根据该函数,实现“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目标,主要有五个关键变量:
1: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策略与学生状况的适配程度(提高质量)。
2、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遵循学习程序的能力(提高效率)。
3、能力倾向: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材料所需要的时间量(认知加工速度)。
4、机会: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效果)。
5、毅力:促进学生愿意在学习上的花时间(提高参与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根据卡罗尔的的观点,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试图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反馈——矫正环节(诊断性检测、形成性检测、终结性检测)解决“教学规模化”与“学习个性化”的矛盾。并乐观地认为:“只要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辅导,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但由于没有更深入探究提高学生毅力(愿意在学习上的花时间)和能力倾向 (认知加工速度)的策略,且受教育技术的制约,反馈——矫正环节滞后,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其学习的时间(机会),也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反馈矫正的辅导(教学质量),致使掌握学习受到冷遇,没能解决“教学规模化”与“学习个性化”的矛盾。
(二)第一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
以加涅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乔伊斯和韦尔最先将数学中的“建模”思维引入到教学领域。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依据教学内容,区分出四种类型20多种教学模式:
1.信息加工类教学模式:概念获得等8种模式;
2.人格发展类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等3种模式;
3.社会交往类教学模式:合作学习等5种模式;
4.行为系统类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等4种模式。
虽然第一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理念,但着点还在于内容和“教”,对教学质量、机会、毅力、能力五个变量关注不够,没能真正解决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三)新课改三维目标。
针对传统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局限,新课改根据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提出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对过程与方法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致使众说纷纭,致使一线教师莫衷一是。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一代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很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经合组织 (OECD) 于1997—2005年间建构了一个有关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框架, 在世界范围内驱动和引领了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我国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 并于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与之对应,高中各学科也制定了学科素养。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为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广泛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但也引发学者们的担心: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直接被用于课程标准、学业标准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时, 可能会进一步带来课程标准、学业标准的窄化以及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意义的窄化和僵化。同时用核心素养来取代“双基目标”和“三维目标”,也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构建新知
本课题以“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的五个变量“为第一性原理,结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际,演绎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导学协同智慧导学学法”。
被誉为第二代教学系统设计领军人物的美国著名学者梅里尔,博采众长,整合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连通主义等教学理论,围绕促进学生学习,优选出各流派共识的五条教学原理,组成相互关联的“首要教学原理”。五条“首要教学原理”是:
(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聚焦问题);
(2)当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时,才能促进学习;(激活旧知)
(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并循证(以数据给予论证)时,才能促进学习(示证新知);
(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应用新知);
(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融会贯通)。
但梅里尔还是从教学的角度总结出首要教学原理。本课题在“首要教学原理”的启发下,从导学角度,将“示证新知”更改为“建构新知”,将“融会贯通”更改为“融合升华”,形成了首要导学原理:
(1)聚焦问题: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
(2)激活旧知:当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时,才能促进学习;
(3)建构新知:当新知识通过 解释、阐明、洞察、神入、反思建构过程时,才能促进理解;
(4)应用新知: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
(5)融合升华: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合升华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一)分析发现:五条导学原理不仅是各教学论流派的基本共识,而且与学习理论基本共识也是共通的。
原理1 聚焦问题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任务)时,才能促进学习。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概念重要、概念所在的情景更重要。好奇心永远是学习的源动力。
原理2 激活旧知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温故才能知新。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人们总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新的事物。孤立的、没有联系的概念就是死知识,为无意义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也不容易提取。
原理3 建构新知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新知识通过解释、阐明、洞察、神入、反思 建构时,才能促进理解。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理解就是学习者完成的建构活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理4 应用新知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
学习科学基本共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
原理5 融合升华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精神、生活世界融合升华时,才能够促进思维建构
学习科学基本共识: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知识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发现事物间的关联是学习的核心能力,发现新的关联就是创新核心能力;
同频共振原理认为: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根据同频共振原理,教师的引导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同频,就能产生共鸣和协同状态,提高教学策略与学生状况的适配程度。据此我们采用 “数学建模”工具,构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 的“导学协同”教学模式。
(二)“导学协同”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1、以师生互信为支点,导、学同步,通过调动全方位感知(视觉、听觉与动觉)、结构化合作分享(表达与展示),提升学生协同智能(CQ),促进个性化思维建构,实现规模化教学前提下个性化培训的目标。
1、基于首要导学原理,在“聚焦问题”的导学宗旨下,不断重复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阶段循环圈。
2、导学机制因素相配合:
(1)激发动机: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导学逻辑起点;
(2)外化表达:是指内部智力动作向外部实际动作的转化;
(3)导学同步:导与学同按四阶段步骤循环进行;
(4)同频共振:师生在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形成共鸣和协同状态。
3、评估标准: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
4、运用元认知策略,及时调控反思机会、毅力、速度、质量、能力五个变量以及通过诊断性检测、形成性检测、总结性检测进行反馈矫正;
5、实现 “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第四节:应用新知
伟大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再重要的教学原理,都要从理性的认识到教学实践这一个飞跃。
本环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实现 “导学协同”教学模式从教学原理到教学实践的飞跃。
原理1 聚焦问题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任务)时,才能促进学习。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概念重要、概念所在的情景更重要。好奇心永远是学习的源动力。
重难点:
1、问题(任务)是实际存在的;
2、问题是痛点或是能引起兴趣或认知不和谐(比如针对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痛点就不一样);
3、问题与主题有关并能贯穿四阶段循环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聚焦问题:文中作者用大篇幅描写美女蛇故事,有何用意?
1、总结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2、这故事很使作者觉得做人之险。
3、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反衬出封建教育弊端在于扼杀儿童的求知欲。
4、表达孩童时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描写百草园里的动植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加油椹、鸣蝉、黄蜂、叫加油天子、油蛉、蟋蟀们、蜈蚣、斑蝥、何加油首乌、木莲、覆盆子共14种只用了304个字。而单单美女蛇的故事却用511个字。惜墨如金的鲁迅显然是有深意的。有什么深意,下一环节讨论)
原理2 激活旧知(激活知识工具箱)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激活学习者已有知识,将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关联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温故才能知新。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人们总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新的事物。孤立的、没有联系的概念就是死知识,为无意义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也不容易提取。
重难点:激活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知识工具箱)或经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激活旧知:
1、阅读课文:(一篇课文就是旧知和新知的有机组合:词语、句子以及读者的原有经验是旧知,而句群、段落、篇章、文义都是新知。阅读课文首先就是激活原有语言知识——词语、句子。)
2、回忆原有经验: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教育理论书,一本是小说,你喜欢看哪一本?两本都是小说,一本是《战争与和平》,一本是《西游记》,你爱看哪一本?同是《西游记》一段是描写景色,一段是描写妖怪,你喜欢看哪一段?你喜欢看小说——喜欢看西游记——喜欢看妖怪,是因为求知欲还是好奇心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我们以往将儿童的求知欲当作儿童学习的源动力,才会形成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将儿童的好奇心当作儿童学习的源动力。基于现实中的问题或任务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利用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动力。
由此可见,文中作者用大篇幅描写美女蛇故事,意在表达孩童时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反衬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在于扼杀儿童的好奇心。这对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警示。
原理3 建构新知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新知识通过 解释、阐明、洞察、神入、反思建构过程时,才能促进理解。
学习理论基本共识:理解就是学习者完成的建构活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难点:1、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理性的建构。 2、搜集数据论证新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建构新知:
(一)找出表达孩童时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的例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2、美女蛇故事: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3、雪地捕鸟。
(二)找出揭示封建教育的弊端在于扼杀儿童的好奇心的例子。
1、“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2、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3、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加油去了?”
4、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原理4 应用新知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循环。
学习科学基本共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不断地让学生外化表达,不断地让学生进行输出。外化表达是监督学生理解的有效办法。
重难点:及时恰当的反馈和纠偏,引导学生把新知与经验(行为)相连接;持续强化练习,变式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应用新知:
根据鲁迅学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表达孩童时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揭示出封建教育的弊端在于扼杀儿童的好奇心的主题和天文学家卡尔说 “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的言论,你认为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是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还是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不管持什么观点,都要有三个以上的事实为依据支撑观点。并谈谈你对鼓励学生好奇心有哪些建议。
原理5 融合升华
教学原理基本共识: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合升华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学习科学基本共识: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知识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发现事物间的关联是学习的核心能力,发现新的关联就是创新核心能力;
重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把新知与经验(行为)相连接;持续强化练习,变式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融会贯通:1、在下列思维导图的空格出填上能概括上位意思的词句。
2、你也可以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画一张思维导图,在班级学习专栏上展出。
第五节:融合升华
一、教学原理: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合升华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二、核心理念:①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导学逻辑起点;②基于首要教学原理,在“聚焦问题”的宗旨下,不断重复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四阶段循环圈;③根据同频共振原理,由激发动机、导学同步、同频共振、外化表达四个教学环境因素的配合;④以效果好、效率高、参与度大为评估标准;⑤运用元认知策略,每个环节反思质量、机会、毅力、能力五个变量,及时调控;⑥实现 “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目标。
三、导学目标:
四、导学模式:
五、导学三星评估:
六、数据分析:搭智建能算法的“导学协同云平台”:http://dxxt.yunpt.vip/
七、创新意义:
1、本课题以“在规模化教学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的五个变量“出发点,结合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实际,依据同频共振原理,演绎出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导学协同三星教学法,师生导学协同,促进导学策略达成适配,破解“提高教学策略与学生状况的适配程度”变量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家门口优质学校,探索出一套城乡中小学各学科老中青教师都能掌握的智慧教学模式。
2、明确了“过程与方法”含义:运用元认知,建模导学协同过程,促进师生思维外化表达,为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过程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3、搭建智能算法的“导学协同云平台”(dxxt.yunpt.vip) ,及时汇总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借助大数据智能算法,分析学情,揭示师生导学行为与学生学业成绩、综合素养之间的相关联。经过相关性或因果分析,验证现有教学理论,发现更接近教学实际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矛盾论》、《实践论》作者:毛泽东
2、《首要教学原理》作者:(美)M.戴维·梅里尔,译者: 盛群力,钟丽佳
3、《意义学习新论》作者:(美)戴维·保罗·奥苏贝尔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
5、《教学模式(第八版)》作者:(美)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莉·卡尔霍恩
6、《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作者:(美)洛林·W.安德森|译者: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
7、《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作者:(美)格兰特·威金斯 (美)杰伊·麦克泰格